咨询热线
13981768716
联系人:赵先生
邮箱:272482413@qq.com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视高工业园区
脱贫攻坚点燃希望。依靠教育扶贫,因贫辍学家庭的子弟获得奖学补助,有了进一步深造发展的可能;依靠大病救助,因病致贫家庭去除后顾之忧,有了重新直面生活的勇气;村村通公路,让富民产业有了依托,种植养殖户可以把扶贫产品卖到远方的市场;曾经的光棍汉,也在政策鼓励支持下,不再意志消沉,而是富了口袋、梦圆家庭……脱贫攻坚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机会之窗。
山西和顺,一座立于太行群山中的小县城,是传说中“牛郎织女”故事的发生地。
可美好的传说并不能帮贫困的村民们娶上媳妇。因自然条件恶劣、发展乏力,当地的“光棍村”曾不止一处。古村下石勒更是因“光棍成捆”而远近闻名。
1
巴掌大的村,几十条光棍
沿和顺县城北行约20公里,就到了下石勒村。
下石勒是当地有名的古村。“石勒王故里”的牌匾就挂在建于人民公社时期的村委二层小楼的门洞上。村里老人们说,村子是后赵皇帝石勒的故乡,石勒曾在和顺北乡(石勒村)居住,“下石勒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“打我记事起,下石勒就是和顺县的明星村,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。”1946年出生的杜善荣说,当时村里古戏台改造成的粮仓被填得满满当当,十里八乡的姑娘都愿意嫁到下石勒。
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,和顺县就和毗邻的左权县——《小二黑结婚》故事原型发生地一道,奠定了婚姻自由的制度基础。
然而,在海拔1300多米、无霜期仅100天的下石勒,靠天吃饭的薄地仅够糊口,村里形成的玉米、谷子、小杂粮的种植结构,没能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。
明星村的光环渐渐黯淡了。等到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这代人成长起来,地下无资源、地上没产业的下石勒村竟然娶不起媳妇了。2010年前后,638口人的下石勒村还有贫困人口500余名,积攒下30多条“老光棍”。
在城里饭店做大厨时,下石勒村大龄青年杜永强遇到了在同一饭店做收银、后来成为他媳妇的侯静。直到..,侯静仍记得自己2004年初到下石勒的情景。
“一路都是土路,坐在车上颠来颠去的。”侯静几次忍不住问杜永强:“咋还没到?”杜永强只得连连解释:“快到了,快到了!”
待到入村,侯静眼前一黑:满村不是石头房,就是土坯房。房子各个狭小破落、低低矮矮不成样子。侯静再到杜永强的家里一看,更是觉得没了指望——弟兄三个,要啥没啥,“房无一间,地无一垄”。
好在俩人共事时间够长,侯静对杜永强尚抱有希望:“人好,实在,能吃苦,心胸宽阔,能成事。”这段婚事才勉强没泡汤。
其他人可就没有杜永强幸运了。
2
“不是男人长的丑,是村太穷”
从20世纪90年代起,下石勒的男人们就不得不在农闲时出去打工补贴家用。
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是个勤快人,20岁出头就下煤窑、打小工。他烟不抽、酒不喝,可一年挣几千块,攒不下个钱。
侯永籽31岁时,有人给他介绍姑娘。不过,姑娘家要求侯永籽到县城当上门女婿,外加盖一座房子,“盖起来就跟你,盖不起就走人”。
做上门女婿没问题,可盖房子……瞅着手里的几千块钱,在姑娘家待了半个月的侯永籽,灰溜溜跑回了下石勒。
同村的卢玉清比侯永籽小4岁,婚事也是一波三折。
25岁那年,卢玉清和本村一个姑娘处上了对象。卢玉清挺中意对方,可姑娘嫌他“要房没房、要钱没钱”,不长时间就跟他说了“拜拜”。
这事儿对卢玉清触动挺大,他决定出去闯闯,挣点钱。可东走走、西转转,钱没攒下多少,更没遇见合适的人,婚事一拖再拖。眼看着自己年过三十,别人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,自己还是“孤家寡人”,卢玉清只能连连叹气。
不知情的工友们开始关心起卢玉清的家事。他怕人笑话,只好想办法编故事。“说自己有老婆,还有一个孩子。”多年以后,卢玉清还记得自己说瞎话时,脸上那火辣辣的臊。
1979年出生的马爱威,找媳妇的路也挺曲折。他一直在相亲的路上,次次相亲却都没下文。
马爱威22岁时就离家打工去了——攒够钱才能讨媳妇。他在山东打工时谈过一个姑娘,只领回下石勒一趟,人家就再不来了——嫌穷。
外省姑娘不肯来,本省姑娘呢?马爱威回到山西,到介休市一家饭店打工,谈起了当地姑娘。可一年刚过,好事又黄了。“人家觉得村里太穷,让我去当上门女婿。我一没钱,二没手艺,三没熟人,没敢答应。”马爱威回忆说。
回到家,又有人给他介绍本县的姑娘。马爱威带着礼物登门拜访,“彩礼等其他乱七八糟下来,总共要十二三万”。马爱威全家东借西凑也就凑出六七万元,这事也不了了之。
“不是男人长的丑,是村太穷。”提起这些陈年往事,村民们对那些娶不起媳妇的光棍汉们没有取笑,没有偏见,而是太能理解了。
3
大家不再比“闲”,而是比“勤”
娶不上媳妇,回到下石勒的光棍汉们,生活苦闷,缺乏亮色。渐渐地,村里几张麻将桌支起来,有的男人每天一毛钱两毛钱地混日子。
没盼头的日子就这样混沌着,谁知2010年前后的下石勒竟起了变化。..扶贫政策来到村里,镇政府也动员在外闯荡的致富能手杜继英回村做“领头雁”。他把全村青壮年劳动力组织在一起,成立劳务输出合作社。
但生活的惯性还在,麻将桌边仍不时坐着一些村里的壮劳力。杜继英得知,便在村委会大喇叭里放言:“谁打麻将,我就掀谁的桌子!”此话一出,几张麻将桌隔夜就变成了饭桌。
2011年,可容纳260头牛的标准化养牛园区在下石勒落成。看到可..使用的标准化牛棚,在外奔波10年的大龄男青年侯鑫岗一咬牙干了:“夏季雇个牛倌进山放牛,半年不用喂饲料,冬季集中饲养也不费心。”
有了好政策“托底”,侯鑫岗胆子也大起来。和其他9户村民一样,侯鑫岗贷款养牛,规模逐步扩大。侯鑫岗不再为养牛晚上睡不着觉,口袋渐渐鼓起来,还买了辆10多万元的小轿车。他将隔壁村的郜小青娶回家,夫妻二人接着养牛,规模扩大到了50头。
2012年,下石勒村委带领村民流转、整理了村里的1200亩撂荒地,建成了千亩露地蔬菜种植园、24座春秋拱棚、8座地窖式日光温室蔬菜大棚。2013年,村里又建成了双孢菇棚。去年,下石勒引进了集订单种植与加工于一身的万寿菊企业,500亩万寿菊由村民订单种植,在村内加工。就这样,以合作社的方式,下石勒逐渐发展起了6大集体产业。
生活有了希望,奋斗有了奔头,下石勒的风气变化不小。大家不再比“闲”,而是比“勤”。到2016年,下石勒实现整村脱贫。村民的平均收入从2011年的2000元增长到5736元,村集体账上多了50多万元。
这一年,在城里开饭店赚了本钱的杜永强两口子返乡创业,成为下石勒的致富带头人。跟着丈夫一同回村的侯静心甘情愿:“他愿意干,我就支持。年轻,不折腾干啥?”
4
希望的种子破土成苗
“忙转”起来的下石勒,喜事连连。
一年四季不愁活干,每年能攒一两万。2012年,下石勒村年纪.大的光棍侯永籽娶上了媳妇。
这一年,马爱威33岁了。马爱威认识了宋瑞风,因为聊得来,两人当年就结了婚。这回结婚咋这么简单?原来在宋瑞风嫁过来前,马爱威已经买上了农用车,为村里合作社跑蔬菜运输,一年收入两三万元。
也在这一年,大龄青年马爱明加入村里的建筑队,闲时到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。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,马爱明一年能挣3万多元。
后来,马爱明结识了在下石勒村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工的温丽芳。2019年12月31日,农历腊月初六,下石勒村锣鼓喧天,唢呐齐鸣。在乡亲们见证下,马爱明手牵新娘,大声宣布:“我脱单了!我的幸福生活开始了!”
在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,新郎马爱明背着新娘温丽芳走回家中 詹彦 摄
新郎马爱明和新娘温丽芳在炕上聊天 詹彦 摄
2019年12月31日,新郎马爱明将花送给新娘温丽芳 詹彦 摄
屈指算来,从2011年到2017年,下石勒村26岁以上的大龄青年相继娶回来30个媳妇,其中外地媳妇就有11个。
下石勒的脱单续曲还在奏响。2020年8月,48岁的卢玉清终于等到生命中的那个“她”,喜事足足办了3天。
过上了安心日子的卢玉清,把微信朋友圈换成夫妻二人的合照。婚后不久,卢玉清又踏上了进城务工的路,不过这次是夫唱妇随。“只要加柴,水总会开。”卢玉清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——争取在城里买套房。
娶妻后,下石勒的不少单身汉“升级”,当上了父亲。伴随小生命的降生,新晋父亲的斗志再一次被激发。
组建起“四口之家”的杜青春,也曾是“大龄难”,如今一个儿子在县城读初中,一个儿子在镇里读小学。想着让孩子们未来能富足些,杜青春决定大干一场,把原本租村集体开小卖部的5间瓦房买了下来,2020年年初又花10多万元把小卖铺的旧平房翻修成了二层楼。
杜青春的家对面就是村里新建的学校——外形时尚、功能齐全的幼儿园和小学。2020年秋天,学校的硬件设施已全部到位,老师也有了着落,往后孩子们念书,不用再到镇上去寄宿。杜青春挺欣慰:“下石勒的下一代赶上了好时候。
【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】
中辉绿建贸易是专业的成都钢结构工程_成都住人集装箱_活动板房厂家_成都折叠箱公司生产厂家,高质量产品,价格优惠!